返回首页

中国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、困境与路径突破

 近年来,我 国 掀 起 了 保 护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高 潮。2019年,国务院办公厅把“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 挖掘和整理,开展体育文物、档案、文献等普查、收集、 整理、保 存 和 研 究 利 用 工 作”写 进 《体育强国建设纲 要》,并强调要“做好体育文物藏品征集和收藏管理保 护工作”——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武术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问题。

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具有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 值的武术文 物,包 括 古 遗 址、古 墓 葬、古 建 筑、石 窟 寺 中的武术文物,武术石刻、武术壁画、近代现代武术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,以及历史上各 时代的重要武术实物、武术艺术品、武术文献、武术手 稿、武术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共同构成。武术物质 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记录并 见证了武术的发展过程,是武术博大精深的直观 反 映,承载着发人深省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民族历史 记 忆。武术物质 文 化 遗 产 与 武 术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共 同 构成了武术文化遗产的一体两面,但由于对武术物质 文化遗产认 识、发 掘、利 用、解 读 能 力 与 水 平 的 不 足, 导致其保 护 实 践 也 处 于 较 为 弱 化 的 处 境 之 中。在 武 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叙事中,武术物质文化遗产 在某种程度上被隐藏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建构出 来的不健 全 的 武 术 文 化 遗 产 图 景。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研究的不足让武术文化遗产研究陷入一种“不识庐 山真面目”的 困 境 与 迷 思 之 中。随 着 体 育 史、武 术 史 研究的跟进,偶有零星的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成果面世,但 没 有 整 合 成 相 对 成 熟 的 研 究 范 式,也 没 有形成较 大 的 学 术 影 响 力。本 研 究 重 在 梳 理 清 末 以 降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过程,阐明其理论与 实践意义,反 思 其 中 存 在 的 困 境,并 探 求 武 术 物 质 文 化遗产保护路径的可能性突破。

1 清末以降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

1.1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法治化的物质文化遗产保

护始于清末。1909年,随 着 中 西 方 文 化 交 流 的 推 进, 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《保存 古迹推广 办 法》。《民 政 部 奏 保 存 古 迹 推 广 办 法 另 行 酌拟章程》中 提 到,“查 各 国 民 政 应 行 保 存 古 迹 事 项, 范围颇广,如埃及金字塔之古文、希腊古庙之雕刻、罗 马万里古道”[1]。国际先例之鉴,让这部法规所涉及到 的内容相 对 也 比 较 全 面[2]。这 部 法 规 对 保 护 对 象 以 “古迹”称 之,且已包含有武 术物质文化遗产内容。 如,古代帝王 陵 寝 中 的 古 兵 器 遗 存,画 像 石 上 的 武 士 图像,岩画中的古代习武图像等清末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探索

1.2 民国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拓

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国时期进一步受到了国家的 重视。1916 年,民 国 政 府 颁 布 了 《保 存 古 物 暂 行 办 法》,要求对建筑、遗迹、碑碣、金石、陶器、文献、武器、 礼器等古物进行保护[3]。这里首次明确将古代的冷兵 器———“武器”直接列为保护对象,标志着武术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。1930年,南京政 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保护法典———《古物保存法》,对 古物的含 义、保 存 要 求、文 物 的 挖 掘 等 进 行 了 规 定。 1932年,又专门成立了隶属于行政院的中央古物保管 委员会组织。1935年,《暂定古物之范围及种类大纲》 出台实施,该大纲把与考古学、历史学、古生物学及其 他文化有关的古生物、史前遗迹、建筑物、绘画、雕塑、 铭刻、图书、货 币、舆 服、兵 器、器 具、杂 物 等 列 为 保 护 范围[4]。这一时期,“武器”“兵器”是武术物质文化遗 产最直接的 表 述 形 式,同 时 在 文 物、古 建 筑、礼 器、文 献等众多古物分类中均可以找到武术物质文化遗产 对应的内容,这对后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武术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

1.3 新中国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化与突破

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并走向了国际化的新征程。如,1950年颁布 实施了《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》、 《关于地方文物名胜古迹保护管理办法》等法规文件; 从1956年到2011 年 进 行 了 三 次 全 国 性 文 物 普 查 活 动;1958年将“国家保护名胜古迹、珍贵文物和其他重 要历 史 文 化 遗 产”写 进 宪 法,同 年,正 式 加 入 联 合 国 《保护世界文化 和 自 然 遗 产 公 约》;1982年 出 台 了《中 华人民共和 国 文 物 保 护 法》等。可 见,我 国 形 成 了 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,“文化遗产”的概念已经深入人 心。进入21世纪,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开启了新 纪元。国务院在2005年下发的《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 遗产保 护 的 通 知》正 式 明 确 了“物 质 文 化 遗 产”的 概 念[5]。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行,促进了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。

然而,令人 费 解 的 是,此 时 的 武 术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仅仅形成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声音,学界对武 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则相对不足。

2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

2.1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供 关 于 武 术 新 的 知 识 和观念

 一直被我们忽略的一点是,关于武术的很多知识 和想象都是来自于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馈赠,并且这 还将继续下去。物质性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维度之一,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是认识武术与物质世界关系的中 介。比如,在 被 视 为 中 国 武 术 象 征 的 “十 八 般 武 艺” 中,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物质性的器械作为载体所展 现的。武术的发展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武术物质 文化遗产,同时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也造就了武术。武 术物质文化 遗 产 提 供 了 在 文 字、动 作、招 式 等 非 物 质 信息之外思考武术历史存在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一个 有效途径。我们不但可以研究出土古代兵器的风格、 造型、铸造、设计、使用方法等,也可以研究岩画、画像 石、绘画中武艺图像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。武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能 够 反 映 武 术 的 文 化 内 涵,也可以体 现 其 在 社 会 中 是 如 何 被 有 价 值、有 意 义 地使用。武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在 建 立 和 维 持 武 术 的 边 界方面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价 值。如 果 我 们 将 武 术 看 成 是一个主体,那么它将不能够脱离物质世界来被理解。

2.2 推动武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的跨 学 科 交融

   对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研 究 需 要 通 过 多 学 科 交 融 来 实 现,这 将 进 一 步 探 索 出 更 多 新 的 研 究 领 域。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与考古学、历史学、博物馆学、 人 类 学、文 化 研 究 等 学 科 的 结 合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,可以通过 定 量 和 定 性 相 结 合 的 分 析 方 法,更 好 地 去理解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所 承 载 的 意 义。武 术 物 质 文化遗产研 究 可 以 对 传 统 的 武 术 研 究 边 界 与 书 写 方 式产生突破。在多元跨学科合作背景下,武术物质文 化遗产研究 可 以 让 武 术 研 究 与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产 生 有 机结合,通过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去理解过去与当下的 武术并对 其 做 出 相 应 的 历 史 性 解 释。我 们 不 能 再 仅 仅满足于武术书面记载与口头表述,而是要积极地引 入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来综合地探究武术的真实样貌, 并探讨这些遗产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价值。

2.3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理解武术历史的生成

建构武术历史的渠道主要有两个:一是在历史文 献资料中梳理武术历史的细节,二是通过历史遗留的 物质文化 遗 产 来 解 读 武 术 历 史。中 国 历 史 上 关 于 武 术的文本资源相对较少,这是武术文化研究不得不面 临的一个 困 境,正 所 谓“巧 妇 难 为 无 米 之 炊”。然 而, 中国古代社会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武术文物、岩 画、画像石、古画等物质文化遗产。如,陕西省西安市 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跪射俑、四川省成都 市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战国嵌错攻占宴乐铜纹壶、湖 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 剑、宁夏贺兰 山 狩 猎 武 事 岩 画、江 苏 省 徐 州 市 铜 山 区 苗山汉墓出土画像石上的钩镶格斗图、郎世宁所作清 乾隆年间《塞 宴 四 事 图》之 摔 跤 比 赛 画 像 等。对 这 些 物质遗产物进行解读,可以有效地破解传统文本研究 资源告缺的困境,进而为我们理解过去真实的武术历 史开辟 出 新 的 途 径,这 在 美 国 著 名 历 史 学 家 Peter Lorge的《中国武术:从古代到二十一世纪》一书中体现 得十分明显[6]。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可以通过 一种新颖的方式重塑已经确立起来的武术历史叙事。

物质 文 化 是 文 化 系 统 中 迷 人 而 复 杂 的 一 个 面 向[7],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并非是与武术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二元对立,而是强调武术文化遗产的物 质性维度,以及对推动武术文化遗产研究物质转向的 积极探索。由于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所处时空变化,也 使其文化身份不断转换,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符号和象 征意义,呈现出一种连续的生命状态过程。

3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与特征

3.1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

3.1.1 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笼统泛化保护

清末民国时期,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刚 刚传入我国,尚未形成细致的保护体系与分工,因 此 大多数武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都 被 列 入 古 迹、古 物、文 物 等综合性 的 文 化 遗 产 之 中 进 行 了 泛 泛 地 保 护。随 着 冷兵器时代的终结,冷兵器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得到 认同。民国 初 年,兵器类古物遗产开始受到重视, 1916年“武器”(指冷兵器时代的兵器遗存)列 入 政 府 保 护 名 单 之 中,创造了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开 端,这对于武 术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而 言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。 这一发现推翻了一般研究认为的现代意义上的武术 文化遗产 保 护 始 于 近 年“非 遗”保 护 的 观 点。不 难 看 出,武术文化 遗 产 保 护 始 于 物 质 遗 产 保 护,武 术 物 质 文化遗产 保 护 始 于 武 器 保 护。尽 管 民 国 时 期 发 生 了 轰轰烈烈的 国 术 运 动,但 遗 憾 的 是,除 了 将 古 兵 器 作 为保护对象纳入保护范围之外,当时尚并没有形成有 针对性的专业的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。

3.1.2 以国 家 体 委 为 主 导 对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挖 整保护

   从1983年5月至1985年底,历时三年的武术挖 整实践得以完成[8]。除了对一些传承人进行的访谈和 技术录像保 存 外,这 次 历 史 性 的 挖 整 对 拳 谱、文 字 资 料、兵器,以及相关实物等物质性遗产进行了收集整 理。据统计,在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方 面,挖 整 运 动 共 收集了拳谱等文献资料482本,兵器392件,有关武术 历史活动的实物29件[9]。这次史无前例的挖整是改 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直观反映,展现了改 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武术发展活力以及在武术文化 遗产保护 方 面 的 国 家 意 志。这 一 时 期 以 政 府 推 动 为 主的挖掘整理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武术 物质文化 遗 产 保 护 的 新 格 局。但 是,由 于 缺 乏 经 验, 这一时期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难免也有一些 遗憾。比如,收集到的部分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 民间武术器物为主且年代并非十分久远,作为遗产的 价值也就大打折扣。另外,相关学术研究也并不多见。

3.1.3 以博 物 馆 为 主 导 的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专 业 化 保护

   上世纪90年代以来,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的深入发展以及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,以“中国武术博物馆”为代表的22家武术主 题博物馆相 继 落 成,加 之“中 国 体 育 博 物 馆”“成 都 体 育学院古代体育博物馆”等十余家综合性体育博物馆 中武术展陈的建立,直接推动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了博物馆时期。众多武术博物馆的建立,彰显了 我国武术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作 为 民 族 文 化 集 体 记 忆 和 文 化基因的 遗 产 价 值 得 到 了 广 泛 的 认 可。博 物 馆 中 的 物件作为文化符码表征人们的价值观念,物 件 的 制 作、收藏、陈列及展示背后具有的特定文化逻辑,博物 馆作为体育遗产的保护场所,体现着地方、族群、国家 之间的互相 形 塑 关 系,能 建 构 和 形 成 人 们 对 地 方、族 群甚至国家 身 份 的 文 化 认 同[10]。当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成为专业主题博物馆中藏品的那一刻起,它自身的 价值和作为 文 化 遗 产 的 意 义 都 得 到 了 最 大 程 度 的 彰 显。一批相关研究学者四处搜集武术文物、策划展陈 事宜,推动 相 关 研 究 深 入 进 行。如,郝 勤 教 授 搜 集 武 术文物筹建古代体育博物馆并策划展陈事宜,马明达 教授对武术古籍的收集与整理[11],刘朴教授对汉画像 石中武艺活动的研究[12],陆锡兴教授对汉代环首刀的 考证[13],白荣金对出土甲胄的系列研究[14],王国志教 授对岩画中武事活动的考察[15]等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 在22家武术博物馆中,道生中国兵器博物馆、山西平 遥汇武林传 统 陈 列 馆、群 觉 古 代 兵 器 博 物 馆、中 国 古 兵器博物馆等都是民办武术博物馆,这说明对武术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。

3.2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征

3.2.1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逐渐完善

综合来看,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从对古兵 器的保护,扩大到了古拳谱、碑刻、服装、建筑、遗址以 及能作为 见 证 武 术 发 展 的 对 象 物 的 保 护 等。关 于 这 一点,笔者在南京、佛山、广州等地调研考察过程中深 有感触。始建于1933年的中央国术场是民国武术历 史的记忆、象 征 与 见 证。经 国 家 文 物 局 同 意,南 京 体 育学院于2015-2018年间对国术场进行了保护性修 缮。近年来,李小龙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区和广州荔湾 区的两处祖居不但得到了政府的修缮保护,同时还修 建了目前全 球 规 模 最 大 馆 藏 资 料 丰 富 翔 实 的 李 小 龙 纪念馆。可见,关于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逐渐 扩大,保护对象也渐为丰富。

3.2.2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逐渐科学化与多 样化

从最初 的 保 护 修 复,到 整 体 性 普 查,再 到 博 物 馆 保护,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由单纯的文物考 古、搜集,转变 为 考 古 学、历 史 学、博 物 馆 学、人 类 学、 民俗学,以及物理学、化学、计算机等多学科方法共同 参与的综 合 性 保 护。新 方 法 的 引 入 大 大 丰 富 了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理 论 基 础,使保护本身更加系统 科 学。保护方法的多元化与科学化进一步推进了武术 物质文化遗产“古”与“今”的对话,使武术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效能大大增加。

3.2.3 形成了政府、社会、学者、大众多方参与的保护 格局

   政府、社会、学者、大众的集体实践为武术物质文 化遗产保 护 带 来 了 全 新 的 格 局。政 府 的 参 加 主 要 表 现在经费 的 供 给、场 馆 的 提 供、政策的保障等方面。 民族复兴所营造的文化自信氛围让越来越多的社会 力量参与其中,诸多民营武术博物馆的出现就是最好 的例证,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对武术物质 文化遗产 保 护 意 识 的 增 强。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是十分专业 的 领 域,文 物 的 鉴 定、修 缮、陈 列、运 输 等 方面没 有 文 博 专 家 的 参 与,几 乎 无 法 实 行。在 这 方 面,唐豪、马明达等教授对武术古籍的搜集、整理与校 对为武术古籍保护做了表率,为我们通达古代武艺的 本真提供了一种可能。此外,武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积极践行公 共 服 务、文 化 保 护 与 传 承 功 能,增 强 了 普 通民众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文化自觉。

4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困境

4.1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仍然十分淡薄,尚没 有形成深刻的认知

   民族复兴与文化强国建设使我国社会整体上对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,然而武术物质文化遗产 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,理解和接受起来还需要一些时 间。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大众,甚至是专家学者 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复杂性认识都 存在诸多不足。比如,李小龙位于香港九龙塘金巴伦 道41号“栖鹤小筑”故居的荒废就直接反映了这个问 题。一些盲目建设的武术博物馆并不具备储存和保 护武术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条 件,馆 内 湿 度 控 制 不 佳,导 致收藏的一些汉代环首刀出现了加 速锈蚀的现象。 导致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,公众对武术物质文化 遗产承载的中华文明、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作为一种独 特的中华民族符号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,对其具有的 文化凝聚力、软实力、自信力和影响力认识不到位,对 其作为武术文化根脉和基因的结构性功能理解有待 加深。

4.2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仍不健全

由于起步 较 晚,重 视 程 度 不 够,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保护在修护、展陈、传承、教育等各个环节尚没有形 成具有针对性的完善机制。保护机制的缺失,导致在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,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 收集轻保护的现象———就笔者在田野考察中所见,将 搜集到的拳谱束之高阁者有之,将收集到的古兵器任 其锈蚀者有之,甚至还有因不熟悉文物运输管理规定 不慎导致 武 术 文 物 损 毁 者 亦 有 之。甚 至 有 些 武 术 博 物馆中还存 在 以 次 充 好、良 莠 不 齐、文 物 登 记 评 级 缺 失、保护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。上述种种现象的存 在,不仅没有 保 护 好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,甚 至 直 接 导 致了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二次破坏。

4.3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匮乏,专业技术人才 短缺

   经费投入的不足,以及相关专业人才教育的缺失 致使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与专业人才的缺乏, 进而使一 些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举 步 维 艰。武 术物质文化 遗 产 的 搜 集、征 集、购 买、修 复、展 陈 等 每 个环节无 不 需 要 大 量 的 财 力 与 人 力 资 源 投 入。虽 然 各地近年来 对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投 入 资 金 增 长 加大,但是与 日 益 增 加 的 武 术 文 物 相 比,保 护 任 务 仍 旧十分繁重。另外,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高端 的专门人才培养渠道稀缺,人才匮乏紧缺也直接影响 了其保护的效果。

4.4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仍不健全

目前,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能 在《古 文 化 遗址及古墓 葬 之 调 查 发 掘 暂 行 办 法》《关 于 地 方 文 物 名胜古 迹 保 护 管 理 办 法》《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》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保护法实施条例》《博物馆条例》等法规文件中找到粗 略的法理 依 据。《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体 育 法》中 没 有 给 予武术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相 关 法 规 支 撑。武 术 类 博物馆以及 体 育 类 博 物 馆 对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是 新 生 事 物,在 操 作 层 面 上 尚 没 有 统 一 的 法 规 指 导,因此也出现了诸如管理混乱、运营不规范、缺乏自 我造血功 能 等 各 种 亟 待 解 决 的 新 问 题 与 新 情 况。可 以说,我们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已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。

4.5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滞后

近些年来,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成 果有所增加,但 整 体 上 仍 面 临 着 专 业 学 者 偏 少、高 质 量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、学术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等 多重困境。早 期 曾 有 唐 豪 对 武 术 古 典 文 献 遗 产 做 过 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,发表过《中国武艺图籍考》及其 《补篇》等 重 要 的 学 术 研 究 成 果。随 后,《中 国 古 代 武 艺珍本丛编》《〈角力记〉校注》《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》 《中国武术大 典》《〈易 筋 经〉四 珍 本 校 释》等 典 籍 整 理 成果陆续问世,对武术典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 一个莫大的促进。《中 国 甲 胄》《中 国 兵 器 甲 胄 图 典》 《中国甲 胄 史 图 鉴:一部见证朝代兴 亡的武备史记》 《早期中国青 铜 戈·戟 研 究》《说 剑 丛 稿》等 对 古 代 甲 胄与兵器进 行 了 较 为 深 入 的 研 究。除 典 籍、甲 胄、兵 器 之 外,尚有陈列在各种博物馆中成千上万件的 碑 刻、画像石、器 物,以 及 数 量 庞 大 的 各 种 壁 画、岩 画 与 书画———诸如敦煌习武壁画、布达拉宫骑射与摔跤壁 画、云南沧源 狩 猎 武 事 岩 画、元 代 宫 廷 画 匠 集 体 完 成 的《元人秋 猎 图》等,亟 待 展 开 相 关 学 术 研 究。收 藏、 展览与学术研究的脱节将成为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事业稳步推进的严重阻碍。

5  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突破

5.1 充分认识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,尽早达成保护共识

5.1.1 充分 认 识 到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是 中 华 文 明 的 重要组成部分

   反观当下的武术知识话语体系的建构,我们建构 和表述的武术传统文化知识话语体系在多数情况下 倾向于非物质性。其结果是,直指武术传统文化真实 的物质性 反 而 丧 失 了。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与 非 物 质 文化遗产是武术文化遗产的一体两面,对二者的保护 应相互促进,不可偏废一方。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是最 为直接的可观可感的武术文化在历经岁月的沧桑后 遗留之物,是能够代表武术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,它 可以给予我们关于武术传统的最为直观的想象和知 识,认识到这一点是深入保护武术物质文化遗产 的 前提。

5.1.2 深入 理 解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对 于 武 术 当 代 发 展的重要意义

在 中 国 历 史 传 统 知 识 语 境 里,格 物 可 以 致 知, “物”是 原 道 的 起 源,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。 “物”为混然天成,它是一种造化,既有“恍惚”的境象, 也有“真实”的实体[16]。有关武术的古迹、古物、文物, 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想象力,体现着武 术人的创造力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,是武术文化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时也是文化强国建设中一种宝贵 不可再生 的 有 限 资 源。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隐 含 着 武 术文化的既 定 结 构,不 仅 是 逝 去 武 术 的 历 史 记 忆,也 是厚重武术精神的当下再现。

5.1.3 高度 重 视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紧 迫 性 与 复杂性

 

充分认识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 紧迫性与复杂性,汲取多学科知识和专业人才参与其 中,引入现代的保护理念与技术,极力避免保护的“建设性破坏”。高度重视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 生活的紧密相连,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武术物质文 化遗产、武术 典 籍 中 的 文 字 等 活 起 来,把 其 中 蕴 藏 的 武术历史知 识 告 诉 公 众,让 人 们 可 以 在 其 中 看 得 见、 摸得着、记得住古代武术的记忆。

5.2 进一步建立健全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,深 入推进立法保护

5.2.1 在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收 藏、登 录、管 理 等 方 面 建立完善的机制

相关收藏机构应设置藏品档案,完善武术文物登 录制度,健全武术文物认定、登录标准,规范武术文物 调查、申报、登记,并报当地政府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 备案。武术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应 建 立 相 应 的 分 类 定 级保护制度,被 武 术 博 物 馆、图 书 馆 和 其 他 文 物 收 藏 单位收藏的武术物质文化遗产,必须对武术文物等级 进行区分。进 一 步 健 全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安 全 责 任 机制,实现抢 救 性 保 护 与 预 防 性 保 护 并 重,确 保 武 术 物质文化 遗 产 安 全。武 术 博 物 馆 应 当 完 善 法 人 治 理 结构,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管理制度。为推进武术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,其从业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。

5.2.2 建立健全有关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机制

通过学校教育、公共展览、科学研究等活动,努力 增强人民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赞赏和尊重,尤其是 要充分发挥 高 等 院 校 中 武 术 院 系 在 保 护 武 术 物 质 文 化遗产中的 作 用 和 价 值。目 前,上 海 体 育 学 院、成 都 体育学院等 高 校,深入推进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 成效显著。其 它 相 关 高 校 可 以 依 托 地 方 武 术 文 化 资 源建设特色鲜明的博物馆,积极推进相关课程开发与 建设,加强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的 传承。

5.2.3 推进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

在我国尚未出台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情况下, 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整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》(2017年 修 正 本)、《博 物 馆 条 例》等 相 关 法规进行保护。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国有资产,兼 具公共产品特性和人文价值,因此应坚持以行政管理 法、国有资产法、民法等公法保护为主,守护其人文价 值和资源价值。在下一次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 法》时及 时 加 入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内 容。同 时, 有关部门和 机 构 制 定 相 应 的 配 套 法 规、规 章 文 件,推 动武术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实 施 落 地。国 家 体 育 总 局政策法规 司 应 借 鉴 上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武 术 挖 整 的 管 理经验,拟定 有 关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条 例,并 发 布相关通知,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武术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。在此基础上,还要进一步明确武术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政府、社团组织以及民众个人等法律主体和 责任,形成集体的保护力量,发挥最大的效能。

5.3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,多 方 筹 集 资 金,增 进 武 术 物 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

5.3.1 高校应加强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 培养

人才培养是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,而高 校是培养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 才的重要基地。 2019年,成都体育学院开设了体育文博专业,开 始 涉 足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,但 由 于 刚 刚 起 步,仍亟待完善。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推 进和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丰富,需要更多的高校 参与到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之中,并尽快探索 出成熟的多 学 科、多 样 化、多 层 次 的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保护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体 系。鉴 于 相 关 博 物 馆 在 武 术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作用,高校应积极与相关 博物馆建立沟通与合作的平台,共同推动武术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。

5.3.2 实现政府与社会资金供给的合作并进

积极推动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融 入 国 家 政 策 和 经 济社会发展,通过公共文化项目积极争取政府资金资 助,增强政府 财 政 专 项 资 金 的 导 向 性,对 重 点 项 目 予 以保障,落实各级相关保护单位保护资金投入。通过 政策杠杆向社会开放武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积极鼓 励社会资本进入武术物质文化遗产领域,拓宽社会资 金进入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用渠道,探索尝试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,释 放 社 会 力 量 参 与 保护与传承。

5.3.3 大力增进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

可以在继 承 文 物 考 古、博 物 馆 学、古 籍 文 献 研 究 的基础上,积极借鉴国外关于物质文化研究的成熟范 式、理论与方 法,促进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新思路 的展开。同时,还要密切立足武术物质文化遗产自身 与新时代 的 语 境 来 思 考 具 体 问 题。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研究需要充分认清保护实践中不同主体的行动逻 辑,思考作为文化实践过程的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,最终发展出中 国武术研究的新范式。

5.4 推动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深入开展

5.4.1 启动全国性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

国家体育 总 局 应 联 合 国 家 文 物 局 尽 早 出 台 加 强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指导性意见,并召开全国武 术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,适时开展全国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大 普 查。以 此 切 实 加 大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实践力度,努 力 建 设 综 合 性、全 方 位 的 全 国 武 术 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,推进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合 理适度利用,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。

 5.4.2 统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当代经济 社会发展

   促 进 武 术 博 物 馆 与 学 校 教 育 和 社 会 教 育 的 有 机 结合,充分发 挥 武 术 博 物 馆 的 文 化 传 播 和 教 育 功 能, 让以武术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为 代 表 的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深入人 心。结 合 “一 带 一 路”倡 议 和 “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”战略,打 造“比 赛 + 展 览”模 式———围 绕 青 奥 会 武 术比赛、世界武搏会、武术世锦赛等国际武术比赛,策 划一批具有 中 国 文 化 内 涵、国 际 表 达、创 意 融 合 的 对 外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展览,促进不同文明主体之间的 思想交流与对话。

5.4.3 打造一批示范性项目,让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活 起来

   进一步落实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责任,打 造一批武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样 板 工 程 和 具 有 重 大 影响和示范 效 应 的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重 点 项 目 以带动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。如:武术古籍保护 利用工程、武 术 古 兵 器 与 甲 胄 保 护 展 示 工 程、武 术 博 物馆全国联展工程、馆藏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定级 与保护修复工程、武术名人故居和武术古建筑保护展 示提升工程、武术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等。通过 项目实施,盘 活 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,实 现 其 价 值 的 创 造性转化和 创 新 性 发 展,讲 好 武 术 故 事,进 而 促 进 中 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影响力。

6 结语

历久弥新的武术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武术 的历史记忆,是武术文明进一步改革创新的致知之源 和不竭动力。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,善于继承方能 更好创新[17]。借 用 王 明 柯“历 史 心 性”[18]论 来 说,人 们可以从武 术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中 得 到 一 种 有 关 武 术 历 史与时间的文化概念,并循一固定模式去回忆与建构 武术“历史”。通过对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、保护 和展示能够体现其蕴藏的独特集体记忆价值,以及在 新的语境中的伦理原则和反思精神,这将构成新时代 再认识武 术 的 重 要 维 度。犹 如 弓 箭 对 于 周 礼 的 文 化 昭示一样,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细节决定了它的实际 内涵,同时通过象征性表达可以产生超越其本身的符 号价值。武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过程,并不仅 仅是一个针对这些物质遗产的纯粹的保护过程,它是 武术物质文化遗产认同与建构功能的显现,也是一种 强调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资源。 使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完好无损地、世世代代地 传承下去,是每个时代的责任[19]。贯穿于武术物质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行 动 与 思 考,不仅仅与武术的过去 相 关,而且也与武术的未来走向紧密相连。

Copyright 2021-2024 All Right Reserve 成都体育学院版权所有 传ICP备14021789号 技术支持:超星集团
地址:人民中路369号   联系电话:022-31562022 邮箱:chengdutyxy@163.com